建筑工程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育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,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。学院建设院级心理健康工作站,实行“育心.护心.强心”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进社区,通过在学生“家门口”开展个体咨询、团体辅导,针对性引导学生熟悉心理健康知识技能,努力做到全员覆盖、全时保障、全心护航。
一、 构建网格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
(一)构建五级联动管理模式
依托“学院—社区—楼栋—楼层—宿舍”五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,由党总支书记牵头成立心理健康专项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辅导员、班导师、学生骨干等多方力量,形成动态监测与预警闭环。
每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(寝室长),每楼层由学生党员担任心理健康联络员,实时收集学生心理动态并快速响应,实现心理动态实时监测与问题预警。
(二)心理健康资源下沉社区
在社区建设院级心理健康工作站,形成“心理健康守门人”机制,心理工作站由辅导员、班导师、心理健康专业老师提供学业压力疏导、人际关系调适等个性化服务,实现心理咨询的环境专业化。

(三)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
我院积极邀请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为辅导员、班导师等做培训,从谈心谈话技巧、大学生危机识别与应对、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等三个方面,结合学院实际学生案例,讲解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技巧,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。此外,我院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类校内网络心理健康技能培训,极大提升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技能水平。

学院也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,帮助他们普及常用的心理健康知识,为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协助。通过“心理委员培训—重点学生追踪—全员普测建档”三级机制,实现服务闭环。

二、设计多元化心理健康活动
(一)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
通过开展“曼陀罗绘画”等特色团体辅导活动,帮助学生深入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与性格,诠释了学院“强心”目标 —— 通过心理实践赋能成长,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培养韧性,将“心理困扰” 转化为“心灵成长的画笔”。

(二)开展文化浸润与趣味实践
通过开展“新时代.心梦想.心健康.心书笺”大赛,让书签承载心中的浪漫与诗意,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,在笔尖书写与绘制中倾诉内心世界,释放压力,找寻心灵的慰藉。

通过举办寝室文化月、趣味运动会、心理情景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,通过协作类游戏(如“两人三足”、“画画猜猜看”等)强化团队凝聚力。
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规划大赛等学业发展活动,缓解拔尖人才培养中的竞争焦虑。
三、 资源整合与智慧化赋能
(一) 多方联动,协同育人
1.学院每周每月动态监测心理重点关注学生,通过关爱平台将线上线下数据同步更新,与心理健康中心协同合作干预心理危机学生。
2.通过每月召开党政联席会、每周召开辅导员例会探讨重点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和跟进措施。
3.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的普测结果,建立智慧化台账。
4.加强家校联系,共同关心关爱学生。
(二)创新宣传模式,提高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
1.通过公众号和学院网站推送心理科普微课、心理健康活动等,线下打造沉浸式心理工作站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化宣教矩。
2.制作《心理健康手册》并开展“心理委员培训-重点学生追踪-全员建档”三级服务闭环。
3.各班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,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,提高心理健康水平。
四、 成效与持续优化
(一)服务下沉:心理健康专职力量100%进驻社区,心理咨询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。
(二)精准覆盖:通过“入学普测+学期普测+月度筛查+动态关注”四级监测,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下降。
(三)品牌塑造:培育学生心理微课、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案例等特色项目,积极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各项心理健康活动。